凝膠滲透色譜儀(GPC)是一種基于分子體積差異實現分離的分析儀器,主要用于高分子物質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測定。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多孔性凝膠作為固定相,當高分子溶液流經色譜柱時,分子體積大于凝膠孔徑的組分無法進入孔隙,直接通過色譜柱間隙快速流出;中等體積分子部分進入孔隙產生滯留效應;最小分子則完q滲透到所有孔隙中導致最長保留時間。這一過程遵循分子流體力學體積與保留時間的反比關系,從而實現分子量分級。
該儀器主要由泵系統、進樣器、色譜柱和檢測系統組成。泵系統維持恒定流速,壓力上限可達600bar;檢測系統支持示差折光、紫外、光散射等多類型檢測器,可測定相對分子量、絕對分子量等參數。主流設備如東曹HLC-8420GPC、Polymer Char高溫GPC等均實現自動化操作與高精度檢測,部分型號柱溫可達250℃,支持高溫溶解后降溫析出樣品的測試。
一、樣品準備技巧
充分溶解樣品
確保樣品完q溶解,避免未溶顆粒堵塞色譜柱。
溶解時間要足夠,必要時加熱或超聲輔助(注意溫度不能破壞樣品結構)。
過濾:使用0.22μm或0.45μm聚四氟乙烯(PTFE)針頭過濾器過濾樣品溶液,防止微粒污染系統。
控制樣品濃度
濃度過高會導致粘度效應和柱過載;過低則信號弱、誤差大。
建議濃度范圍:
聚合物:0.5–2 mg/mL(視檢測器靈敏度而定)
蛋白質:1–5 mg/mL
高分子量樣品宜用較低濃度,避免聚集。
避免引入雜質
使用高純溶劑配制樣品。
不使用含顆粒或沉淀的舊溶液。
樣品瓶保持清潔,避免交叉污染。
二、流動相(溶劑)使用技巧
嚴格脫氣
所有流動相必須預先脫氣(超聲+在線脫氣),防止氣泡進入泵或檢測器,造成基線波動或壓力異常。
若使用THF、DMF等有機溶劑,密封保存,防止吸水或揮發。
選擇合適的溶劑
溶劑必須能良好溶解樣品且不破壞色譜柱填料。
常見有機體系:THF(聚苯乙烯標準)、三氯苯(高溫PE/PP)、DCM等。
水相體系:緩沖鹽溶液(用于蛋白質、多糖等)。
注意溶劑與柱子的兼容性(如水相柱不可用于有機溶劑)。
過濾流動相
所有溶劑需經0.45μm或0.22μm濾膜過濾,去除微粒和細菌(尤其水相系統易滋生微生物)。
三、色譜柱使用與維護技巧
正確安裝與保護
安裝時注意流向箭頭,避免反接。
使用預柱(Guard Column)保護主柱,捕獲雜質,延長主柱壽命。
避免壓力沖擊
升流速應緩慢梯度增加(如從0.1 mL/min逐步升至設定值),防止柱床擾動。
關機前應先降流速再停泵。
控制操作溫度
使用柱溫箱保持恒溫(如30°C、35°C或更高),提高分離重復性。
高溫GPC(如160°C測聚烯烴)需確保系統耐高溫,升溫/降溫速率不宜過快。
避免強溶劑或極dpH
不要在水相柱中使用高比例有機溶劑。
pH應控制在柱子允許范圍內(通常pH 3–8),防止硅膠基質溶解。
定期清洗與再生
每次運行后用良溶劑沖洗柱子(如THF洗聚合物柱,水/甲醇洗水相柱)。
長期不用時,有機柱保存于THF等溶劑中,水相柱保存于含20%乙醇的水中防霉。
四、儀器操作技巧
充分平衡系統
更換溶劑或重新開機后,需長時間平衡系統(至少1–2小時),直至壓力和基線穩定。
平衡期間可連接旁路或短接柱子,加快溶劑置換。
合理設置流速
通常流速為0.5–1.0 mL/min(以保證最佳分離效率)。
流速過高會降低分辨率,過低則延長分析時間。
進樣技巧
使用自動進樣器時,確保樣品瓶無氣泡。
手動進樣時動作平穩,避免產生氣泡或漏液。
進樣體積一般為20–100μL,過大影響峰形。
五、檢測器使用技巧
示差折光檢測器(RID)
對溫度敏感,需開啟恒溫模塊(通常比柱溫高1–2°C)。
避免梯度洗脫(只能等度)。
開機后需長時間預熱(30分鐘以上)至基線穩定。
紫外檢測器(UV)
選擇合適波長(如254 nm或275 nm for PS)。
確保溶劑在檢測波長下無強吸收。
多角度光散射檢測器(MALS)或粘度檢測器(IV)
需與RI或UV聯用,實現絕對分子量測定。
更需嚴格脫氣和過濾,防止光路污染。
六、數據處理技巧
校準曲線制作
使用與待測樣品化學結構相似的標準品(如聚苯乙烯標準品測PS樣品)。
至少使用5–8個不同分子量的標準品,繪制log(Mw)vs.保留時間曲線。
推薦使用窄分布標準品以提高精度。
選擇合適的計算模型
相對GPC:基于校準曲線計算Mn、Mw、PDI。
絕對GPC(聯用MALS/IV):無需標準品,直接測定絕對分子量。
檢查峰形與基線
正常峰應為對稱或輕微拖尾。
若出現肩峰、分叉峰,可能提示樣品聚集或多分散性大。
基線漂移可能源于溶劑不匹配或檢測器未平衡。
